如何认识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纲要)
武汉港务集团 杨建党
一、文化视野要不断拓展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如井,没有一定的深度出不了甘泉;企业文化如山,没有一定的积累达不到高度。
二、文化认识要不断深化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引领、打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劳动者文化,劳动者塑造、践行企业文化。
三、文化性质要清彻明了
企业文化有良恶之分,有精华与糟粕之别;良文化有利于管理,恶文化破坏管理;文化精华是正能量,文化糟粕是负能量。
四、文化的规律要切实掌握
企业文化基因在行为中传承,在品牌中凝结,在竞争中体现。
五、文化践行是落地的关键
领导的行为是企业的活文化,领导的示范比制度更有效。
六、文化是企业的土壤
伟大的企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形资产让企业基业常青;文化是企业有钱买不来的软实力。
七、社会主义的文化导向必须旗帜鲜明
尊重劳动是企业文化中的正能量;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是看得见的企业文化。
八、中国特色企业文化要充满自信
中国梦下的劳动文化,劳动美是劳动文化的新价值观;充分认识新常态的企业文化。
搭建万众创新平台 放飞职工成才梦想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工会 肖绍鸿
第一部分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发展
武钢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从2005年开始,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搭台、各方协同、职工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1、整体联动,合力推进。
2、明确标准,规范推进。
3、加强指导,协同推进。
4、示范引导,纵深推进。
5、重点培育,构建梯队。
第二部分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多元模式
武钢工会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积极拓展多样化的创建模式,根据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和作用,确定了创新工作室发展的七种模式。
1、全员培训工作室。
2、横跨工种工作室。
3、贯通流水线工作室。
4、现场攻关型工作室。
5、智能模式工作室。
6、新概念工作室。
7、联合攻关型工作室。
第三部分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产生的效应
创新工作室一个重要载体,成为职工成长的摇篮,帮助职工实现岗位成才;成为撬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支点,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功能提升,主要表现两大方面。
1、工作室为职工实现梦想:一是技能提升的基地。二是攻关创新的阵地。三是新老传承的园地。
2、工作室助力企业发展:一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发源地”。二是促进科学管理的“催化剂”。三是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发动机”。
第四部分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带来的启示
目前,武钢所有直属单位均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每年催生1000多项职工发明专利和现场攻关成果,为武钢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创新工作室是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具体体现。
2. 创新工作室是提升职工素质的有效抓手。
3. 创新工作室是培育共赢文化的重要阵地。
4. 创新工作室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重要力量。
5. 创新工作室的成功实践彰显工会组织新作为。
理论研讨
经济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湖北省总工会 姚争杰
一、经济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一)什么是经济技术创新
在企业内部,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原则,以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生产作业效率、职工劳动技能和操作水平为目标,通过劳动竞赛、技能大赛、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技术改进等形式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经济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手段(或某种解决方案),但同时还必须是一种应用,这种应用必须通过市场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它满足的不仅仅是现有客户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的潜在客户的需求。
二、经济技术创新对企业技术进步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经济技术创新能力是反映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标志
(三)经济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动力源
三、经济技术创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经济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制度的更新和提升
(二)经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三)经济技术创新引发人力资源的重排效应
(四)经济技术创新改变企业盈亏平衡点促进经营模式变革
(五)经济技术创新营造了鼓励创新、实现梦想的文化氛围
四、经济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扎实开展劳动竞赛,全面提升职工技能素质
(二)创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助推企业技术进步
1、克难攻坚,服务生产,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
2、转化成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活动
(三)开展技术创新奖成果评选,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创新活动
第四届全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
实用性强,推广效果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崇尚劳动: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核
湖北省总工会研究室 刘永峰
今年这次讲话礼赞劳动模范,阐释劳动创造,为我们研究现代企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崇尚劳动出发,谈谈企业文化理论原点、精神支点、实践落点的粗浅看法。
一、企业文化的理论原点
1、回归劳动本源的理性认识
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深刻阐述劳动本质、劳动价值、劳动观念,为企业文化找到了理论原点。
2、共同价值取向的积极构建
崇尚劳动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成为企业文化的自觉追求。
3、企业价值排序的理性把握
必须反思企业文化的价值排序,让崇尚劳动成为企业经营者推崇的基本理念,成为企业劳动者一致赞同的终极判断。
二、企业文化的精神支点
1、大力弘扬“两劳”精神
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嵌入企业文化,用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感染和激励职工,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2、倡导“三个劳动”理念
把“三个劳动”植入企业文化,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3、树立劳动“四最”观念
把劳动“四最”融入企业文化,为企业尊重劳动者、依靠劳动者、造福劳动者找到努力方向。
三、企业文化的实践落点
总书记重申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并为企业文化发展指明了实践落点。
1、坚守职工主体地位这一根本立场
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2、履行保障职工利益这一神圣职责
要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突出提高职工素质这一战略任务
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专家建言 |
伟大的劳动精神与历史共舞、在时代闪光
武汉市总工会研究室
习 近平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国广大劳动者用劳动托举“中国梦”,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追求 一切梦想和幸福的过程中,要始终弘扬劳动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劳动精神,用伟大的劳动精神照亮我们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开拓前行之路。
伟大的劳动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虽然艰难曲折,但却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首先靠的就是热爱劳动这个传家宝。
劳动精神始终与中华文明的成果紧密相连。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劳动精神在中国人民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并焕发巨大力量的生动体现。
伟大的劳动精神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脉相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
伟大的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其中也当然包括了劳动精神。
伟大的劳动精神与“中国梦”的宏大愿景一脉相承。劳动和“中国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用劳动托举“中国梦”,也要将“中国梦”的成果回馈劳动、惠及劳动者。
以员工为本 营造企业的“家文化”
湖北经济学院 鲍升华
引言
世界500强胜出的原因都在于不断为公司文化注入活力,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人的文化。本文利用“家文化”的视角去探索企业的精神法理,为员工提供“以企为家”的情感归宿。这对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家文化”的内涵
1.家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
“家文化”被认为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长幼尊卑为规范,以祖先崇拜、人丁兴旺为信仰的一套体系。“家文化”具有四个特征:“家有所居”是前提,“情有所寄”是基础,“事有所规”是原则,“业有所兴”是目标。和谐、信任、互助、忠诚等是基本表现。
2.企业“家文化”的内涵
企业的“家文化”在内涵上集中表现为“家缘”、“家和”。“家缘”以“缘”文化为基础。“家和”以“和”文化为基础。如果把企业的“家文化”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那么从内核到外层包含了家传、家规、家风、家园四个核心要素。
二、以员工为本与企业“家文化”的辩证关系
坚持以员工为本与建构企业“家文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企业只有以员工为本,才能凝聚员工人心,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员工只有以企业为家,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以员工为本”和企业的“家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企业在“家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1.企业家长制盛行,阻碍员工的民主参与。这极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剥夺了员工的主体价值。
2.群体意识过重,忽视个人的合理利益。与此同时群体意识泛滥也导致了企业中员工高度同质化,员工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常常被压制。
3.人际关系扭曲,淡化企业的制度法则。这不仅违背了制度的公平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劳动者价值的践踏。
四、以员工为本,建设企业“家文化”的“举措”
1.营造企业家园,实现“家有所居”
2.传承企业信仰,实现“家有所依”
3.完善企业制度,实现“家有所规”
4.规范企业行为,实现“家有所好”
以劳模精神为引领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 王宗军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即劳动的模范和榜样,是指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劳动竞赛中,劳动人民(包括工人、农民、企事业单位职员、知识分子等)中的佼佼者和领先者。
新时期的劳模精神特征有几个典型的转变:一是从“老黄牛型”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二是从“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三是从“高大全型”向“平凡型”转变。
二、劳模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劳模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主要发挥着榜样示范、导向和激励、聚合、开拓和创新作用。
(1)劳模精神的榜样示范作用
通过构建和传播劳模精神,可以实现以点带面,将劳模精神内化到广大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促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劳模精神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企业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从而激励员工努力成为劳模精神的传承者。
(3)劳模精神的聚合作用
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将劳模精神固化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其产生的凝聚力可以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所向披靡。
(4)劳模精神的开拓和创新作用
企业中的很多劳模都是创新明星,他们的创新精神会最大限度地激活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劳模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下面将结合企业的现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劳模的带动作用展开论述。
(1)完善劳模评选机制—弘扬劳模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规范健全的劳模选拔机制是弘扬劳模精神、培育先进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搭建平台,优化劳模的产生环境。
第二,制定合理的选拔范围。
第三,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评选指标。
第四,制定科学民主的选拔程序。
(2)强化劳模管理服务—弘扬劳模精神的关键
第一,健全劳模的监督考评机制。
第二,重视对劳模的再培育工作。
第三,落实劳模的待遇。
(3)多种举措弘扬劳模精神—扩大劳模精神的综合影响力
第一,大力宣传劳模风采,开展学习劳模活动。
第二,建立劳模传帮带机制。
第三,打造劳模品牌,扩大劳模影响力。
四、结束语
中国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树立劳模典范,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引导和辐射作用,让劳模精神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劳动价值、劳模精神、企业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经济学院 戴化勇
当劳动不能够创造幸福,当劳动不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会离目标渐行渐远,梦想也不能变成现实。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和精神动力,与当前总书记强调的劳动价值和劳模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联系。
一、劳动价值与企业文化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也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通的实践活动。
(一)劳动价值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领域长期沉淀和积累的产物,作为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劳动价值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对劳动价值的影响
在劳动价值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全过程产生影响的同时,企业文化也在不同层次上对劳动价值产生自身的影响。
二、劳模精神与企业文化
劳模精神与企业文化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的影响。
(一)劳模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劳模精神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特定事件形成的特定意识形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精神,它被长期反复地传播而积淀,越来越多的人普遍接受、自觉遵循而内化。当它转化为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价值取向时,就演变为劳模文化。
(二)企业文化对劳模精神的影响
组织树立起少量的劳模典型,形成劳模文化,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员工去学习劳模身上的优点,形成新的劳模,并长期循环,最终提升所有员工和组织的绩效。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劳模精神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长期、复杂、动态关系,值得学界和业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尊重他人 走出自我 成就企业
湖北省社科联 刘宏兰
会议这次的主题就是从劳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劳动价值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根基,来谈谈如何深化习总书记“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精神,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提炼出 “劳动价值”“企业文化”两个关键词。
尊重他人 尊重劳动者,让他们感受到劳动有所值,体现自我的价值,这应该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走出自我 走出自我其实就是个人情绪的管理方式到制度管理方式的转变。
成就企业 在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文化的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去做?下面简单讨论一下怎样建立企业的核心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尊重他人,走出自我,逐渐培养人本管理的理念
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另外一个是员工。因为企业的产品是以顾客为导向的,而员工是以服务顾客为导向的。不能按照传统企业的模式 要求员工做事情,现在不仅员工张扬自己的个性,很多时候可能会挑战管理者的权威,如何去掌控这些新的变化,首要的就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们的劳动价 值,转变自我的管理思维,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第一步。归纳起来是就是人本管理,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应有很强的决心与魄力,并能为文化革新付出代价
变革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一是被迫型的,因为竞争环境有了变化,企业如果不变革将很难生存。二是预见性的变革,因为注意到了社会的发展动向,企业主动顺应潮 流。三是创造变革,这样可以引导产业,制定方向,更好的代表一种生产力。被迫变革代价应该是最大的,预见变革次之,而创造变革或者说在需要改变的时间变 革,往往反弹最小,代价也最少。
三、寻找文化变革的切入点,并不断的强化、坚持
文化的形成需要从一个切入点或引爆点开始,通过不断的强化和坚持,最后就可以扩散到每个部门和功能去。
报送:
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
湖北经济学院科研处
湖北经济学院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各研究所
撰写人:牛毅君